要谈抑郁症淘配网配资,绕不开肝郁。
其实,在共识的胆系症状辨证中,只有胆郁痰扰一证和肝郁有关。
在这里提到“肝”,其实主要是情绪。所谓的情志不遂,气郁化火”。这种状态下人确实会有“肝疼”的症状,所以古人觉得这个应该是肝病。
这个证型提到了作为病理产物的“痰”,也和火有关系,说是“灼津痰”。
大概意思,就是正常的津液,经过加热,浓度变大了,所以才黏了,这是古人从一些自然现象中得到的类比。
痰热互结之后,会扰乱心神。
那这个症状,和胆有什么关系呢?
大白话可以理解成“胆小”、“胆怯”。
教材上更愿意用“心虚胆怯”来描述这个证型。虽然在机制推演上,是痰热实火,但实际症状上,却以虚象为主,几乎不表现胸胁满胀、头晕目眩、善太息之类的气郁的特征,也没有口苦之类的典型胆病特征。
除了胆儿小淘配网配资,就是心悸心慌。
展开剩余60%其实也差不多是胆儿小,吓着了时候,心脏就乱跳。之后是最典型的表现,就是失眠。
说是有痰,也不是什么有形的痰,几乎没见过有人吓得随地吐痰的。典型的病人苔可能滑腻一点儿,但更多见的,伸出来看看还是是正常的淡红舌薄白苔。
脉,多种多样,没什么可统一的地方,就不说了。
这种病,一般用的是温胆汤。
最早提出温胆汤这个方剂的人,是孙思邈,他说:
“大病后虚烦不得眠,此胆寒故也。”
那既然是“胆寒”,治疗策略自然而然就是温胆。为了让这个方子热起来,偏寒凉的枳实、竹茹、茯苓和甘草分别只用到了二两、二两、一两半和一两。
辛温药的半夏用到二两不多,但陈皮三两,生姜四两,实在是一付温热方子。
到后来在发展中生姜逐渐沦为病家自备的“药引子”,一次只放几片而已那种,但整张方子也仍然是偏温热的。
孙真人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,但到了《三因方》时期,提到了两个很文学化的词去解释这个方子的立意。
一个“心惊胆寒”,还有一个“心虚胆怯”。
大概意思就是说这个人被吓着了,是吓得睡不着,虽然说“胆气不足”,其实和胆作为脏腑的功能没什么关系,只是说胆量不行,这个治疗方法就叫“安神”。
到了明清时期,这个病机被解释成痰热扰神。
这大概是一个时代特色,也许与温病思想有关。那既然有热,就需要压低热药用量,提高寒药用量。当时的医生没有考虑这一茬,把它解释成“温即和也”,病位在胆,就是胆受痰热之扰,因此需清热化痰为和,更好理解的是改名为“清胆汤”的例子。
温胆汤用得不多,清胆汤类似于小柴胡汤。
虚劳虚烦一般是给酸枣仁汤。
惊悸的给三甲复脉汤。
有热一般拿黄连阿胶汤去阿胶加减淘配网配资,经济条件好的话可以选择去鸡黄油。
发布于:北京市牛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